作為一所國際化辦學方向的學校,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活動安排,無不朝著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核心能力的目標努力。學校把“國際理解素養(yǎng)”作為每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的畢業(yè)標準之一,學生在提升“國際理解素養(yǎng)”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世界對話者”的培養(yǎng)目標。
“國際理解”概念是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的, 是以責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為核心價值,倡導加強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鑒,以構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進世界和平、 合作與交流,建設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的教育理念。
“國際理解”也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之一,為此,我校以“國際理解月”為載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著意引導、促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我們認為,“國際理解月”活動,既要注重國際視野,更要強調民族情懷,只有尊重和認同本民族文化,才能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文化。
2020年春天,我校開展了第一屆以“尊重·共享 ·交融”為主題的“國際理解月”系列活動。
在活動中,小學部三年級的曉曼同學介紹了“國際理解月”期間舉行的活動,包括同學們一起制作幻燈片,各自分享自己去過的國家;繪制抗擊新冠疫情的海報,認識到每個生命都應當被珍視,人類惟有相互尊重、攜手共進,才能真正戰(zhàn)勝疫情,讓世界更美好。
小學部五年級效言同學的演講題目是“病毒無國界,人類共戰(zhàn)‘疫’”。在模擬聯(lián)合國的活動中,效言同學建立了自己的團隊,他們選擇俄羅斯作為探究對象,討論俄羅斯在抗擊疫情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與中國的合作,并做了詳盡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既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意識到自己作為國際公民的責任。
初中部的晗旭同學以“共享”為主題,介紹了我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通過團結共享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當疫情在全球爆發(fā)后,中國又及時向其他國家施以援手,捐贈抗疫物資,既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又體現(xiàn)了大國的擔當。只有各國之間堅持合作共享,才能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共贏。
初中部的佳和同學以“中國可以從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學到什么”為問題展開思考,他反思了中國當前存在的污染問題,介紹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果,認為可以借鑒這些措施,來解決我國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
國內高中部的華穆同學以“尋求國際理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闡釋了“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他認為在各國命運攸關的情勢下,我國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實力,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另一方面要堅持對外開放,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將各國間的相互依賴變成團結互助,在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同時,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同樣來自國內高中部的子芊同學則首先提到了在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疫情期間的互幫互助,指出各國早已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他還介紹了國內高中部舉辦的國際理解月系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促進同學們對各國相互尊重、共享、交流的重要性的認識,更能對疫情有更深入的體會,激發(fā)自己的獨立思考。
國際高中部(美高+AP)的嘉琪同學則談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每個人都是“世界公民”,而尋求國際理解是消除界線、保存多樣性、獲得國際視野的重要途徑。她列舉了我校近期舉辦的促進國際理解月的各項活動,認為惟有增進理解、互相尊重、保持開放,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共建美好的明天。
國際高中部(劍橋A-Level)的依雯同學與她的團隊以美國疫情的大爆發(fā)為背景,假設自己是美國總統(tǒng),討論他們將如何應對這次危機。他們仔細分析了疫情發(fā)生的背景,并分別從經(jīng)濟、生產、教育、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應對策略。她指出全球人民的命運早已息息相關,惟有大家攜起手來,相互扶持,才能最終戰(zhàn)勝疫情。
“國際理解月”系列活動,讓學生們對世界、對不同文化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希望每年一次的國際理解月活動越辦越好。
在線預約【報名信息】
免費電話:400-8080-302
聯(lián)系人:歐陽老師 手機: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師 手機: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來源:國際學校網(wǎng) 本頁網(wǎng)址:http://diabetesmellitus2.org/ssddr/20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