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國際學校里更具體的與中文相關的跨學科課程或項目。
下列所選牛逼學校無排名先后,而且我得承認,這里面并不排除有龔老師的個人偏好,但牛逼的國際學校究竟是哪些,圈內人大都知道一二,所以你如果愿意跟我的感覺走的話,可以繼續(xù)讀下去。當然,沒有提及的學校并非不牛逼,只是龔老師精力有限,此處無法一一列出,下面介紹的相關學校嘗試依據(jù)各校官網(wǎng)給出的信息而相應有詳略之分。
之前還寫過一篇《答家長問(一)》,里面提及對中文課程及中國文化傳承有著高要求高標準的家長而言,擇校標準之一為推薦盡可能雙語學校,其實還有一點漏掉了,即除了學校開設的中文課程外,開展的相關中文活動/項目也應作為重要考察指標。畢竟,開展的課程/項目越豐富,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說明該校對中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也更高。就學校自身及教師而言,這些學校的課程/項目也許亦能帶來一些啟發(fā)。廢話不說,直接進入正題。
01順義國際學校-L21課程
這個學校,說實話,可寫的東西太多,開設并嘗試的新項目也很多,體驗式學習,專題式學習都走在前列,在那么多的學校網(wǎng)站里面,專門騰出大幅版塊用來介紹Approach To Learning,并以類似學術研究的嚴謹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底氣已讓人心生佩服。也許因為開展的項目太多,該校官網(wǎng)并未具體列出與中文相關的跨學科案例/項目,但光看其提出的"L21"課程架構,其核心的切入方法之一便是"integrated learning"(整合性學習),可以想象,與中文相關的跨學科嘗試肯定不少,鑒于搜索到的資料有限,此處只能點到為止。
02鼎石學校-“中國主線”課程
該校“中國主線”貫穿了從小學到十二年級各門課程,中學階段還專門設計出了一套“中國與世界”的課程體系,由中國文明史,中國視覺藝術,中國表演藝術,及世界文明史課程組成,嵌入國際文憑中學項目MYP之中。
03京西學校-China Connection項目
該校將其命名為“China Connection”,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部門-China Studies Department(中國學習部門)來研發(fā)中國方方面面與其它課程各種鏈接的可能性及實踐。但在學校網(wǎng)站公開的信息很少,只有簡單提及。
04北京/上海耀中國際學校-“中國研習”課程
北京/上海分校都開設了一個叫“中國研習”的課程,學校網(wǎng)站是如此介紹的:“2013年開發(fā),為一到九年級的常規(guī)課程。主體學習主題整合從歷史、地理到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和音樂各學科。課程非常強調今日中國和中國文化承傳兩方面,其設計側重學生參與,集中于實際經(jīng)驗。”
05上海民辦協(xié)和雙語學校-“萬物啟蒙”課程
開設了一個名為“協(xié)和萬物”的課程,原型為“萬物啟蒙”課程。說實話,這個課程近幾年在各中小學都很火,創(chuàng)始人是錢峰老師,核心理念為“引萬物入課堂,以世界為教材”,亦是跨學科教學的很好切入方式。上海協(xié)和今年共探索了竹,石,蟬,茶,瓷,船共六個主題。錢老師本人所在的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對此有很全面的展開,老師們可以自行搜索看看,不失為很好的學習素材。
06上海美國學校-Microcampus項目
該校除了與很多國際學校類似的游學項目外,還專門針對八年級學生開設了一個叫“Microcampus”(微型校園)的項目,該校的八年級學生需要在云南某小村莊進行為時4周的生活與學習。更詳細的細節(jié)在學校網(wǎng)站并沒有提及。
07香港國際學校-Chinese Speaker Series項目
開設了一個叫"Chinese Speaker Series"的系列項目,定期邀請中外專家專門就中國語言,文化與社會為為該校學生,家長及教職員工舉行免費講座。其實很多其它國際學校也有類似的講座,但將其固定下來做成學年系列的則需相關人員投入更多耐力和恒心,尤其在國際學校教職員工流動率普遍較高的情況下,一個項目能否持續(xù)有序開展,交接工作的完善及制度保障很關鍵。
08香港弘立書院-書院項目
開設了一個書院項目,為“書院里的書院”,學校官網(wǎng)如此介紹:“書院項目理念根植于中國古代的書院傳統(tǒng)和西方柏拉圖的學院設置,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跨學科的環(huán)境里,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系統(tǒng)、融會貫通的學習,在比較和實驗的方法夏,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目前,該項目暫時只面向中學生開放,但將來打算擴至小學到高中。書院項目又分為經(jīng)典項目(研究主要為中國古代經(jīng)典,希臘和拉丁文典籍英文譯本)及科學與探索項目(具體開設課程包括機械人課程,科學與探索課程及工程數(shù)學課程)。
09香港漢基國際學校-「1+」項目
該校于2013年為十年級學生專門開設了一個為期一年的寄宿學習項目-杭州漢基項目,以中國,挑戰(zhàn),性格和社區(qū)為四大支柱,為一整學年的探索之旅。因為學校深信學生們在這一年的成長會遠超于一學年的學習,所以又稱之為「1+」項目。
10蘇州常熟UWC-“知行”項目
開設了一個“知行”項目,并設立了專門的“知行”辦公室。圍繞該校三個支柱“中國語言和文化”,“青年領導力”與“環(huán)境保護”展開。這個項目其實就是IB 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中的CAS(創(chuàng)造、行動和服務),但我個人真的超喜歡這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命名,王陽明先生的思想精髓在IB的大環(huán)境下如此自然的融入進來,僅是這一命名的舉動,就足以讓人產(chǎn)生好感,期待讀到更多的后續(xù)新聞。
來源:國際學校網(wǎng) 本頁網(wǎng)址:http://diabetesmellitus2.org/kecheng/zixun/199228.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wǎng)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