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實驗學校是一所我一直很想探訪的學校。它是上海目前知名度較高的一所雙語教學的民辦學校之一,由已故香港船王包玉的長女包陪慶、外孫蘇文駿等于六年前創(chuàng)辦。
在上海,提供國際課程的學校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包玉剛實驗學校、協(xié)和雙語、平和雙語等中外籍學生兼收的雙語學校,一類是上海美國學校、耀中國際,上海中 學國際部等只為境外學生開設的國際學校,還有一類是公辦或民辦高中針對中國學生開設的國際班,如格致中學的AP國際課程班等。
包玉剛實驗學校現(xiàn)有一至九年級,計劃逐年發(fā)展成十二年級,包括小學部(長寧區(qū))和中學部(松江區(qū))兩個校區(qū),教師50%是外教,師生比例為 1﹕3.2。
“全人教育”和團隊合作
走進位于武定西路的包玉剛實驗學校小學部,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綠茵場,一位金發(fā)碧眼的外教老師帶領一群五年級男孩追逐足球,汗流浹背……不遠處,幾百個孩子 在操場各個角落跳躍、奔跑、行走,一位生活老師正專注地望著自由活動的孩子。往里走,是一片寂靜的教學樓,一間間教室,空空如也。學校有個規(guī)定,每天上午 20分鐘課間大休息和午休時間,孩子們可以去操場、籃球場、攀援區(qū)、種植園、圖書館……,就是不能呆在教室里。
走進教學大樓,會發(fā)現(xiàn)一樓沒有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漂亮的圖書館和室內(nèi)泳池。每一處墻壁上都有學生留下的“藝術痕跡”,比如蠟筆自畫像拼圖,用陶土做的 “夢想拼圖”,以及用珍珠、貝殼、石頭粘成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樓頂?shù)姆N植園,更是孩子們的樂土。每天中午,會有老師帶著一幫孩子來這里移植小苗、給植物澆水,如今菜園里的羅勒、小辣椒、紫花芥菜等正長的茂盛。下午,孩子們會收集點心里剝下來的水果皮,堆在一起做自己的有機肥料,再與泥土混合,灑到屋頂花園 的堆肥場。
包玉剛實驗學?傂iL吳子健告訴我,學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發(fā)展“全人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包校注重孩子人生的完整發(fā)展,不光是學業(yè)優(yōu)秀,同時也追求學生在人格上、心理上、體格上的均衡發(fā)展。”如今,哈佛、耶魯、牛津等世界較好大學也將學生是否在各方面年完整發(fā)展,作為其考察、錄取新生的重要標準。
“全人教育”理念并非包玉剛實驗學校獨創(chuàng)。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批有關全人教育的著作。“全人教育第一人”隆 -米勒(Ron Miller)提出了全人范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他認為從當今時代來看,教育應更注重人的內(nèi)在,比如情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實現(xiàn)。
“包玉剛學校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這是包校官網(wǎng)上一位家長的評語。吳校長介紹,在包玉剛學校,小學部與其他學校搞足球比賽,學校沒有固定的班 底,報名參加足球隊的孩子,只要每次堅持訓練,就有機會上場比賽。這跟美國學校將學生按照體育競技水平分為“三隊”,“準校隊”和“校隊” 很不同。同樣,當學校排練英語兒童劇,學生只要報名,并堅持參加排練,就可確保可以獲得一個角色。
相比個人英雄主義,包玉剛實驗學校更注重團隊精神和對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走在小學部,你可以看到學生穿著的T恤分為綠、黃、紅、藍四種顏色,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也代表小學部四個學院。每個學生第一天進入學校后,就會隨機被分配到一個學院。中學部設有8個學院,每個學院由來自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生以及教職員工組成,不同學院的成員在全校性活動中力爭上游,為自己的學院爭奪榮譽。這讓人聯(lián)想到哈利波特魔法學校里,小哈利和赫敏永遠并肩作戰(zhàn),因為他們在開學 第一天,就同被分配到格里芬多學院。
包校中學部主要實施“寄宿教育”,學校七棟宿舍樓是學生的新家。跟單純的教工值班方式的寄宿制學校不同,在包校中學部,48 位“宿舍老師”由海內(nèi)外寄宿學校招聘而來,他們攜家眷居住在宿舍樓里,學生可以隨時上門尋求幫助。吳子健說,教師家庭與學生為鄰,可以為學生樹立行為上的榜樣,甚至成為教師家庭中的一份子。有時,教師會準備食物,邀請學生到自己的家庭用餐。吳校長介紹說:“理想的宿舍不僅是一棟建筑,而是讓學生感到安全快樂的家。
為了更好地從生活、學業(yè)和社交發(fā)展上照顧學生,包玉剛學校引入美國較好中學里常用的“輔導老師制”。學生入學伊始即被指派給特定“輔導老師”,“輔導老 師”的職責,有點像傳統(tǒng)的“班主任”,但由于僅負責整體照顧6至8名學生,所以關系更為緊密。除了是“師生關系”外,他們更像是孩子的成長伴侶,陪伴孩子 經(jīng)歷“成長的煩惱”,觀察孩子的點滴變化,并經(jīng)常與學生家長保持書面溝通。
學校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蘇文駿畢業(yè)于英國知名寄宿學校伊頓公學。他認為,寄宿教育下可以更全面、徹底地進行“全人教育”。初入伊頓,學生只是13歲的小男孩,離開伊頓便是18歲的謙謙君子。這一老牌貴族名校培養(yǎng)出20位英國首相的秘訣一,就是讓孩子過集體生活。
蘇文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寄宿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不光是生活可以獨立自立,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上可以更主動、更積極。“寄宿學校里, 當沒有家人可以隨時為你負責時,你自然會開始自己為自己負責。”蘇文駿本人就是在學校“導師”幫助下申請牛津大學。“當入學通知書寄到家里的時候,我母親才知道我要去牛津念書了。”
“分級閱讀”和角色扮演
在課程設置上,包玉剛實驗學校采用被稱之為“上海+”的課程。也就是說,結合上海課程與國際課程的標準和要求,也結合多元化教材進行雙語授課。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在中學階段開始在各個學科領域進行專門學習。
學校借鑒了香港知名雙語學校漢基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小學階段,每個班級學生不超過26人,配一位中國老師、一位外教和助教,中英文教學各占一半。中學階段六年級到九年級的學生,不分班級,每一個輔導老師負責管理6到8位學生。學生上課采用西方的“走班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程表。語文采用人教版教程, 中文教學。數(shù)學采用上海公立中學數(shù)學課本,每周五節(jié)課中有一節(jié)課由外教教授,采用西方數(shù)學課本,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其他課程,將逐漸過渡到全部英文教學。
吳子健校長告訴我,中學部學生將在十年級參加IGCSE考試,同時在十一、十二年級學習IB課程。相比注重數(shù)學、物理等科學知識能力運用的A-Level課程,IB課程范圍更為廣泛,包含大量人文內(nèi)容。
在包玉剛實驗學校,學習英語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更是文化的潤澤和學習。
吳校長說,上海的英語教學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進,以“學以致用”為目標,讓學生們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還有一部分學校和教師受“應試”的影響,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做題目上。包校的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聽、說、讀、寫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落實,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沉浸式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語言輸出的能力,感受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在包校,不是光靠做習題來學習英語的。學校教師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理解力增強,聽說能力也提高很快。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學校采用了“分級閱讀”的教學方法。英語分級讀物在國際上非常流行,包校中小學部使用的PM Reader和Lexile就是國際通用的分機讀物體系。在包校圖書館,所有英語書都被分為ABCDEFGH等不同級別,每個級別代表不同難易程度,教師會推薦學生看相應等級的書。在包校,四年級的學生就能順利看原版《哈利波特》。
包玉剛實驗學校的英語教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通過戲劇形式加強語言的運用和學習。
吳子健前不久在松江校區(qū)隨機進入七年級教室旁聽英文課。他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采用課本,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一學期讀6本英文小說,配上一些詩歌和非小說類作品研究。當天的課上,老師首先問了學生們幾個關于小說部分章節(jié)的問題,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接著,他介紹了章節(jié)中出現(xiàn)的生詞的用法,然后,他再從 “confessto”這個生詞引出了一個“不在場證明”的游戲。老師把兩個女生邀請到教室外,給她們10分鐘時間“串口供”,接著女生分別回到教室,接 受全體學生“偵探”的審問,兩個女生分別回答,所有問題里有3個問題“口供不符”,宣告嫌疑犯失敗。
吳子健記得,當時兩個女孩十分聰明,一個總說另一個在“睡覺”,兩個人盡可能多不提供對方的信息,不過較終還是敵不過“偵探”的連環(huán)提問,露出馬腳,宣告失敗。
“通過參與游戲,孩子們自然而然說英語,教師則在指導游戲的過程中,鞏固了過去時態(tài)的運用,又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這是一種課程文化,完全需要積淀。對單詞與語法的學習融合在閱讀與理解中,語言學習更重視的是語言所擁有的文化內(nèi)涵。”吳子健分析說,目前盡管其他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也有類似的“英語小品”,但通常是邀請幾個學生上臺扮演ABC角色,把事先準備好的臺詞背出來,“那是不自然的,而我們則是把個人的思想、情緒完全融合在表達里。”
兩所歐美姐妹校
包玉剛實驗學校與英美一些著名寄宿學校保持密切的交流關系。
中學部校長托尼,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曾在美國羅德島的圣喬治學校任教。包校建校后很快和圣喬治學校成為姐妹校。圣喬治學校中學部莫克霍頓中心主任負責該校與哈佛大學的學生學習習慣項目研究,包玉剛實驗學校已于2012年進入該項目。
今年10月21日,包玉剛實驗學校又與英國著名寄宿中學切特豪斯公學簽署結成姐妹學校意向書。這所學校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引入各種課程比如IB課程的開拓者。該校校長曾在伊頓公學執(zhí)教,是包校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蘇文駿的老師,校長夫人就是蘇文駿當年的舍監(jiān)。
除了圣喬治學校和切特豪斯學校之外,包校與英美知名的伊頓公學、彭菲爾德學校、鷹溪中學等也有互訪和交流活動。
為了滿足學生海外升學需求,包校設立有國際聯(lián)絡辦公室,由來自圣喬治學校,經(jīng)驗豐富的盧西亞擔任主管,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海外留學指導,今年上半年,芝加哥大學本科生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先后訪問包玉剛實驗學校。
TIPS:什么是IB課程?
IB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的簡稱。IB課程由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始創(chuàng)于20世紀60年代,是專門為駐外高級管理人員(如外交使節(jié))的子女以及世界優(yōu)秀中學生而設計的兩年制大學先修課程,該課程相當于中國的高二和高三課程。
學生順利畢業(yè)后獲得由瑞士日內(nèi)瓦IBO總部頒發(fā)的全球通用高中文憑,IB畢業(yè)文憑被認為是全球較高水平的高中畢業(yè)證書。持該文憑的學生可以申請全球的較好大學。部分美加大學,比如哈佛大學要求學生在申請時仍需提交SAT1和SAT2成績。
來源:國際學校網(wǎng) 本頁網(wǎng)址:http://diabetesmellitus2.org/ban/xuexiao/190599.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wǎng)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nèi)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nèi)容。